古时候武陵在哪里
三国时的武陵郡,治所仍在临沅(今常德市武陵区和鼎城区的大部),初属蜀,后属吴,吴景帝永安六年(263年),将原汉寿县改名吴寿县,又在西部分零陵、充县地设溇中县、分孱陵县地设南安县、建立天门郡,治所在溇中县(今慈利县西和大庸县地)15。此时,荆州治所已由汉寿迁至湖北江陵。
常德,古称“武陵”,在湖南省。常德地处湘西北,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头枕长江、腰缠二水(沅水、澧水),东靠洞庭湖,西连张家界。全市总面积82万平方公里,辖9个区县(市)和6个管理区,总人口620万。常德是一座有内涵、有文化的城市。
大抵隋以前,武陵只为郡名;隋以后,武陵遂兼作郡、县名,历为武陵郡、朗州、鼎州、常德府、常德路治所,治所均在今常德市。 朗州 隋文帝(杨坚)开皇时所置州名。隋开皇16年(596)改嵩州置朗州,治所在武陵(今常德市)。隋炀帝(杨广)大业初复为武陵郡。辖武陵、龙阳(今汉寿)二县。
桃花源记的武陵郡在哪里
西汉武陵郡治,历来有二说。一曰治索县,持此说者、如:宋欧阳忞《舆地广记》②、清段长基《历史沿革表》③、同治《武陵县志》。他们持此说,或许是据《汉书·地理志》,武陵郡所领十三县,索县置于诸县之首。按该书惯例,郡治亦多置于辖境各县之首,故以索县为武陵郡治。二曰治义陵。
治所在武陵(今常德市)。辖武陵、桃源、龙阳(今汉寿)三县。辖境相当今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沅江市、桃源县等地。 《武陵县志》记:“渐水(在今常德北,东南流入沅水。《汉水?地理志》武陵郡索县:‘渐水东入沅’)亦曰鼎水,实鼎州所由名”。
一般都认为,桃花源的原型在湖南省桃源县:这里和桃花源记所描写的境况最符合。武陵在今天的湖南,武陵郡名。汉高祖置,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东汉移治临沅(今湖南常德市)。小说中袭人抽着一支酒签“却是一枝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那一面旧诗写着道是:‘桃红又是一年春’”。
武陵区历史沿革
1、武陵这一地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高帝时期设立武陵郡,原名建平,隶属于荆州,下辖包括索(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等)在内的十三县。
2、历史沿革 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取《诗经·常武》小序“有常德以立武事”之义置常德军而得名。 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区城东建筑城池,迄今2200多年历史。
3、武陵区属于湖南省常德市。武陵,位于湖南北部、常德中部偏北,地处洞庭湖西部,是位于湘西北的一座历史文化古城,是常德市政府所在地,也是常德市乃至湘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秦蜀郡守张若在此筑城,迄今已有2280余年的历史,史称张若城。
4、地理位置:武陵区是湖南省常德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理位置重要,风景秀丽,自然资源丰富。这个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许多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历史沿革:武陵作为地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范围。但在现代,武陵主要指代湖南省常德市的一部分。
5、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护城乡人民政府建立于1961年6月,时称护城人民公社。解放前,该区域属常德县的清平、永安、天平乡和长庚镇的一部分。解放后至1983年,行政区划进行了数次调整,解放初划归常德市,清平、天平台并为合同乡。1950年上改时称二农会、三农会。1953年更名护城村。
6、其次,从历史沿革看,武陵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里耶秦简已有“武陵”一词。设置武陵郡后,“武陵”一词成为行政区划名称。《辞海地理分册》对武陵郡范围作了界定。“武陵,郡名,汉高帝置。治所在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