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制定的政策措施
对于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的政策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国家、省、城市的法律法规为主体的有关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程序等方面的规章,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中提出的“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的方针”。
鼓励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整体买断、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源整合,积极引导企业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使矿产品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通过对布局和结构的调整,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合理,提高矿业集中度,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对矿产资源开采总量的调控。
根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编制和实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规划,具体落实各项指标,统筹安排各项任务。明确时序,通过年度项目计划对总体规划中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和示范工程分阶段予以落实。
制定相关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地质勘查体制,实现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与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分制运行。
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的文件内容
1、《指导意见》根据行业特点,分别提出了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分业施策意见,并确定了当前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8项主要任务:一是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分类妥善处理在建违规项目。二是全面清理整顿已建成的违规产能,加强规范和准入管理。三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产能有序退出。
2、《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由国务院于2013年10月15日以国发〔2013〕41号发布。意见要求,重点推动山东、河北、辽宁、江苏、山西、江西等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整合分散钢铁产能,推动城市钢厂搬迁,优化产业布局,压缩钢铁产能总量8000万吨以上。
3、年10月国务院制定《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强调着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过剩产能;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 *** 职能转变,建立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长效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4、在刚刚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基础上,中国产业洞察网研究员认为应加强政策执行与配套,进一步压供拓需,从供需两方面完善政策,努力化解电解铝产能过剩。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5、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包括《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和《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在内的一系列文件,中天钢铁集团严格遵循产能置换的相关规定,其新建项目旨在通过绿色、高效的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于印发《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深部找矿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为提高我国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地质找矿向深部的战略延伸,根据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 ( 国发 [2006] 4号) 制定了 《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深部找矿工作指导意见》。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年初,国土资源部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深部找矿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开展主要成矿区带地下500m至2000m的深部资源潜力评价,主要固体矿产工业矿体的勘查深度要推进到1500m。
《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08号)下发以来,各地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在优化矿山开发布局、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改善矿山安全生产状况和矿山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年,随着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的不断深入,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10〕59号),探索实践并总结出“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找矿新机制。
“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的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资源环境约束将更加突出,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加剧。
一)规模显著扩大。全国70%的伴生矿产实现综合开发,矿产资源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利用率分别提高到35%和40%。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超过69%,粉煤灰、煤矸石、冶炼渣等大量废弃物得到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回收量达到9亿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70%。(二)技术提升显著。
二)利用水平明显提升。钒钛资源、镍矿伴生资源实现综合开发,稀土等元素得到高效利用,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研发成功并逐步产业化,废旧家电的全密闭快速拆解和高效率物料分离等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技术中试成功。
在“十一五”期间,面对资源环境压力,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循环经济,加大了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多赢。“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据此制定了《“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
“十二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宏观指导,从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保障方案的顺利实施。(一)加强组织实施。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色...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特色产业的承接与发展。以下是针对不同产业的具体策略:首先,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玩具和家电,应积极承接并改造升级,发挥其就业吸纳功能。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强调,将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作为转移产业的重要考量,以确保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共生。(十六)在产业准入上,严格把关,确保符合区域生态功能定位。禁止接纳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和高能耗、高排放项目,避免低效复制。
为了指导中西部地区有序地进行产业承接,建立更完善的合作机制,优化发展条件,以及规范市场秩序,国务院提出了这份指导意见,旨在推动这一进程的健康、有序进行。
国务院针对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问题,提出了完善承接机制的指导意见。首要任务是强化政府服务,提升行政效率,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区域合作的深化与拓展。其中,改革行政管理的核心在于简化审批程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壁垒。政府鼓励跨区域行政许可的互认,简化企业工商登记手续,以便利企业转移。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强调了规划与布局优化的重要性,旨在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的策略。首先,产业园区被定位为产业转移的关键承载地和平台,着重提升其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通信、供水等,以增强综合配套能力,引导企业和项目向这些园区聚集,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着重于提升环境优化。首要任务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支撑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首先,(十三)强调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目标是强化区域间连接,通过建设交通干线和优化区域内交通网络,推动多式联运的发展,构建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