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上的矿产资源枯竭了,人类该怎么办
开发替代能源:- 人类将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探索和利用,如风能、太阳能和潮汐能等。- 可能会发展更先进的技术来捕捉和转换这些能源,以确保持续稳定的能源供应。 资源开采与运输:- 人类可能会将目光投向其他星球,寻找并开采资源。这些资源随后会被运回地球。
面对地球矿产资源的枯竭,人类不应仅限于幻想,而应采取实际行动。科幻作品中描绘的向太空拓展的景象,或许能为我们的未来提供灵感。 有关资源的回收利用,虽然是一个解决方案,但并不是针对资源枯竭的根本策略。
再生资源:即在人类参与下可以重新产生的资源,如农田,如果耕作得当,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断为人类提供新的农产品。再生资源有两类:一类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如太阳能、空气、雨水、风和水能、潮汐能等;一类是生物资源。
可以肯定的是,在某些星球上,某些矿产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当地球资源耗尽时,我们该怎么办呢?一种途径是寻找新的能源来替代,利用可再生能源;另一种途径则是依靠科技的发展,利用宇宙飞船从其他星球运送资源到地球。尽管现在看来似乎不太可能,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这将变得非常简单且成本低廉。
即使有一天,资源耗尽,人类也能够有解决的办法,比如发明若干新型的利用太阳能或者风能的装置,即可解决。 楼主大可不必为此事操心啊。呵呵 如果世界上没有水,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地球上没水,人和动物会渴死。植物不生长,动物饿死,动植物都饿死了,即使人没渴死,也会饿死。
矿产资源是有限的,现在开采矿产的速度不断加快,使某些矿种发生短缺,甚至面临枯竭。到那时,人类将永远呆在这荒凉的大地上。
地质成矿条件和资源开发条件6
1、实际年均品位是,铜为0.43%,钼为0.028%,金为0.19克/吨,银为01克/吨;最近又以0.4%的铜截至品位重新估算全部资源,获得02亿吨矿石储量,其中铜的品位为0.61%,金的品位为0.24克/吨,钼的品位为0.034%;以1%的铜的截至品位计算的高品位部分资源储量为0.6亿吨,其中铜的品位是3%,其他元素折合成74%的铜当量。
2、区域地质和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在玻利维亚西部,集中有中安第斯一些最重要的金属成矿区。安第斯高原已经成为一个以银为代表的矿产资源富集区。区内广泛发育多期侵入岩、火山岩,岩浆活动十分强烈,断裂构造、褶皱构造等聚矿构造样式繁多,且成矿物质来源丰富,找矿前景非常广阔。
3、一,内生成矿条件岩浆岩条件--岩性(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碱性)具有成矿的专属性,不同的岩性,往往有自己独特的成矿系统。考察成矿条件时,往往较多地先考察岩浆岩条件。构造条件--在不同的大地构造区,有自己独有的成矿特性。
4、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 按照俄罗斯地质矿产机构及地质学家主流派做法,将俄罗斯的构造单元划分为地台和褶皱带两类。
我国国土资源大调查和矿产勘查取得的重要进展
1、为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与矿产勘查工作,国土资源部于1999年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同时启动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调查国土资源状况与评价地质环境是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的核心内容。表6-2列出了历年地质环境调查经费投入情况。
2、在卫星对地观测方面,国家将研制能满足能源和矿产资源探测需求的高光谱和热红外传感器等有效载荷,建立我国面向资源能源勘探的室内遥感超级实验场,构建资源能源勘探遥感的仿真试验平台。
3、我国地质勘查程度低,资源总体探明程度不高,后备勘查和开发基地严重不足,能源和重要矿产都有较大的资源潜力。
4、我国海洋矿产资源主要勘查的矿种有:滨海砂矿、建筑砂砾石、滨岸平原地下卤水、海底煤矿、石油与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和大洋多金属结核(壳)等。
绿色矿山的标准
在矿产资源领域,要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促进矿业生态文明建设。
投资200多万元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经自动化处理后可达到中水回用标准,作为矿区绿化、办公冲厕和选矿生产补充用水。投资380多万元,建设矿井水处理站,处理后的工业废水循环利用。 科技 引领 创新驱动 以 科技 创新引领产业绿色升级。
要改革创新资源管理制度,完善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不断提高矿山建设的标准和水平,严格资源开发准入和监管,使新建矿山按照绿色矿山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对生产矿山进一步加强监督,督促矿山企业按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改进开发利用方式,切实落实企业责任。
第二章 矿区污染防治第八条 新建矿山应当执行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已建生产矿山应当限期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第九条 中小产能矿山开采企业集中的区域在编制矿区环境治理规划时,应当统筹部署矿山开采企业的排土场、临时排矸场和道路建设,实施矿区环境集中连片治理。严格控制矿山企业产能和露天剥离施工规模。
一些中小矿山对生态环境破坏尤为严重。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有序开展期(1990年至今)。此时,我国相应的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机构逐步建立,国家和有关政府部门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及相关政策措施,使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逐步进入法制轨道,呈有序发展态势。